我喜歡繞口令。
倒不是說Zoe的嘴皮子有多快,因為我說起繞口令並不見得很溜達(當然用來唬老外是綽綽有餘);可是用繞口令(Tongue Twisters)來訓練學生,他們的接受度非常高,而且還樂此不疲,所以當老師的自然很願意配合囉!
之前教一年級的小朋友「媽媽騎馬,馬慢,媽媽罵馬」,每個孩子一講到「馬慢」就用力跺腳,生動得很!後來頭一回教七年級的大小孩,這群孩子幾乎每隔幾週就要向老師討新的繞口令來玩兒,從「媽媽騎馬」到「顏圓眼」和「崔粗腿」,不但大家練習,膽子大些的還要老師記時,看看誰講得最快、錯誤最少。
現在在全錄教大人學中文,為了讓這些非母語學習者熟悉中文的四聲,並幫助他們區分ㄓㄔㄕㄖㄗㄘㄙ,再次請出了繞口令。這才發現,原來繞口令是老少咸宜、中外皆愛的好玩意兒!叫這些大人回家練習課文,不一定會有人聽話;出個繞口令當作業,十之八九會有結果,而且他們還相當樂意收到這類功課哩!
昨天為了讓他們練習數字,出了「西施死時四十四歲」這個繞口令。這是我在全錄教的第三班學生了,之前兩班一聽到這個繞口令,都不約而同聯想到一個很常見的英文繞口令;本班自然也不例外︰「這聽起來很像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shore(她在海邊賣貝殼)!」
沒錯!而且二者的用意近似,都是在ㄙ和ㄕ上頭下功夫。
一位對語言學習蠻敏銳的同學N問︰「為什麼中文的繞口令都比較有意義?」
我請他把這句話說明一下。他說︰「英文的繞口令,很多都是為繞而繞,在日常生活上並說不通。但是妳給我們的繞口令,像是媽媽騎馬、妞妞趕牛,還有這個西施,聽起來像是實際發生的故事⋯」
「不像是為繞而繞?」我接口道。
「對!」他笑了。
另一位同學B說︰「像是How much wood could a woodchuck chuck if a woodchuck could chuck wood?(如果土撥鼠能啃木頭,土撥鼠能啃掉的木頭有多少?)就是個不合常理的繞口令。」
「我懂了。可是其實中文繞口令也有為繞而繞的例子,」我說︰「像是『山前有個崔粗腿,山後有個崔腿粗。兩人山前來比腿;不知是崔粗腿的腿粗,還是崔腿粗的腿粗。』」才念到一半,他們臉上已經出現茫然的神情,所以我念完後簡略地為他們翻譯一下這個「故事」。
N馬上了解我的意思︰「所以,中文繞口令裡頭,也有為繞而繞的!」
「答對了!」
- May 08 Thu 2008 08:44
繞口令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