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Zoe去本地一家風評頗佳的私立學校面試。(面試的前因後果,真要寫來可能又是落落長一大篇,容我暫且欠下。)

其實當初小丸子要進入Kindergarten(相當於台灣幼稚園大班)之前,Zoe為了考察附近學校素質,就已經參觀過這所學校了。該校於市郊佔地15英畝,在寸土寸金的波特蘭都會區中有如世外桃源,著實吸引了不少口袋鼓鼓的父母砸下銀兩、不遠千里地將千金少爺送來就讀。

不過這還不是這所學校有名的原因。他們的風評雖然一直很好,但風評好的私立學校並不只這一家。可是看來看去,老實說,要不是他們的學費真的令人咋舌,我們也許會讓小丸子去上也說不定。

因為是去面試,Zoe有幸得以進入教室觀摩,並和老師學生們相處了幾個小時。之後Zoe不斷地感嘆:這些孩子和老師們,真是太幸運了!

Zoe和老公從小到大念的都是公立學校(Zoe的研究所和供給老公獎學金的大學除外),所以要我們自掏腰包讓小丸子去念私立學校,而且還是這種超貴的學校,一定是天方夜譚,想都不用想了。不過我必須承認,金錢的確可以買到一些公立學校給不起的東西。

首先,這所學校的教師與學生比例,就會讓很多人羨慕:兩個全職老師帶16個學生。小丸子班上有32人,老師當然只有一個,雖然平常有家長來義務幫忙,實際上的重量級工作(教學內容、作業編派、控制班級的運作)卻只有老師一個人挑著,家長頂多幫忙監督孩子小考、批改作業、影印剪貼之類的雜務。

這樣的比例所帶來的好處,不但用眼睛看得到,用耳朵也聽得出來:沒有人大吼大叫。因為沒有人必須用自己的聲音來蓋過教室裡其他32個不同的聲音。孩子因此懂得尊重他人的發言權,不會爭先恐後,就連下課在外頭玩的時候也不例外。

不過如果你以為這樣的孩子可能是被壓抑催熟的產物,可就大錯特錯了。這些孩子就連上課的時候,感覺都像是在玩耍。這可能要歸功於學校的哲學:務求達成知性、創造性和品德三者之間的平衡。在這15英畝的校地,他們養了山羊、小兔子和其他小動物,還種有蘋果樹和一畦菜圃。老師上課的時候從不發號施令,孩子在聽同學讀書報告時要坐要躺皆可。六至八年級的孩子能夠自製一齣話劇,連道具所用的動物傀儡也是孩子動腦筋做出來的(我第一眼瞥見還以為是絨毛玩具,其逼真可見一斑。)

Zoe在教室裡看著大班和小一混合班的孩子們,用積木來進行除法(當然他們並不知道他們在做除法──老師這招實在太高了!)時,突然發現自己並沒有處身於教室裡的感覺;相反的,Zoe有一種「到朋友家作客,而朋友的孩子放學帶了一群同學回來,大家在廚房裡一邊玩、一邊討論功課」的感覺。

公立學校做得到這樣的境地嗎?我想,改善老師與學生比例是個很好的開端,因為任何一個必須每天獨自管理三十幾個孩子的大人都會焦慮、無法面面俱到。這就像是醫療人員連續值班時數不應該超過多少小時一樣,超過負荷只會使他們的表現走下坡。

然而改善師生比例並不是解決一切的答案。Zoe一開始就說了,我看過的私立學校不只這一家,但是該校的好評並非浪得虛名。他們對孩子的尊重與鼓勵不光是掛在嘴上的口號,身體力行的結果使孩子們無條件地信任與尊重旁人;他們不知道「權威」為何物,因為老師、家長、行政人員從來不擺身段(創校的校長現在仍然堅持親自帶班上課)。

如果我們能夠讓教育經費充裕一點、讓所有的師資都親身經歷這種教育環境,激發「有為者亦若是」的熱忱,也許──也許公立學校也能走向這樣的理想!




《註》 關於美國學制,請見拙作《毒舌孩子》註釋部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